鲁滨逊漂流记原著
鲁滨逊漂流记原著
《鲁滨逊漂流记》原著是由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719年4月25日首次出版发行.以下是关于原著的一些介绍:
故事背景
- 社会环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英国开始发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扩张。进入18世纪,英国掀起了巨大的工业革命运动,对外贸易、海外扩张成为人们发财致富的重要途径,不惧艰难、敢于进取的冒险精神成为社会潮流,在此背景下,笛福创作了《鲁滨逊漂流记》.
- 故事原型:1713年,伦敦的一份杂志刊载了一个故事,苏格兰船员亚历山大·塞尔科克曾在一艘私掠船上担任航海员,他于1704年与船长发生争执后,在智利附近的一座无人居住的荒岛上被遗弃,孤独地生活了四年之久。笛福受此启发创作了《鲁滨逊漂流记》.
主要内容
- 冒险出海:鲁滨逊出生于一个富裕商人家庭,但他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踏上了航海之旅。在第一次航行时,帆船就遭遇了风暴,但他没有放弃,又继续进行了第二次航行,结果船只遭到塞拉海盗的袭击,他被迫成为摩尔人的奴隶,两年后才得以逃跑。后来他到了巴西,成为了种植园的农场主.
- 荒岛求生:鲁滨逊在第三次航行时,船在海上遭遇暴风雨,撞上礁石,只有他一人幸存,漂流到了一座荒凉的岛屿。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岛上盖了庇护所,制作工具,打猎、种植农作物、制作器皿、圈养牲畜等,克服了重重困难,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 。后来他从食人族手中解救了一个俘虏,并给他取名为“星期五”,星期五成为了他忠实的伙伴和助手.
- 重返家园:后来,一艘英国船只到达该岛,鲁滨逊和船长以及忠于船长的水手们镇压了船上的纷乱后动身前往英国。鲁滨逊抵达英国后发现亲人都以为他已经去世,他没有得到任何遗产。于是他到西班牙寻求他在巴西的财产,最终把财富带回了英国,成家立业,过上了平稳安定的生活。晚年他还跟随侄子再次开展了一次航海旅行.
人物分析
- 鲁滨逊:他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坚毅勇敢、聪明机智、勤劳能干的人。他不愿过安逸舒适的生活,渴望探索未知的世界,在荒岛上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生存的条件,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 星期五:是鲁滨逊在海岛上解救的野人,他忠诚且知恩图报,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在鲁滨逊的改造下接受了一系列驯化活动,学会了穿衣服、说英语、做面包、种农作物以及发射火枪等,成为鲁滨逊在荒岛上可靠的助手和伙伴.
主题思想
- 人的毅力和自我救赎:鲁滨逊在荒岛上独自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我救赎和成长,体现了人类在困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 自然和文明的关系:小说呈现了自然界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互动,鲁滨逊通过改造自然环境和利用文明工具,逐渐适应了荒岛生活,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界的神秘和伟大,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 人类与社会的关系:鲁滨逊与荒岛上的土著人交往,体验到不同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和冲突,也让他反思人类的价值观和社会秩序,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
艺术特色
- 第一人称叙述方式: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鲁滨逊的视角展开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仿佛身临其境,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 高超的叙事结构艺术:有两个叙述对象,一个是故事中的鲁滨逊,详细描述自身经历;另一个是年长的鲁滨逊站在上帝视角评论并解释故事中发生的事,两者共同组成叙事结构,凸显作品主题.
-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取材于真人真事,大量描写真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场景和人际关系,宣扬人类的智慧和劳动者的创造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鲁滨逊漂流记原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