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精选18篇)
成语典故《一鼓作气》
典故:春秋时期,齐国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随同作战。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鲁军士气大振,一鼓作气击败了齐军。
寓意: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成语典故《卧薪尝胆》
典故: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被迫求和。勾践夫妇被带到吴国,为吴王养马。勾践忍辱负重,回国后睡在柴草上,每天尝一尝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亡国之耻。经过长期准备,勾践最终灭掉吴国。
寓意: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典故《负荆请罪》
典故: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有功,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廉颇听说后,袒露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寓意: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成语典故《纸上谈兵》
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谈起军事理论头头是道。但在长平之战中,他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寓意: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成语典故《围魏救赵》
典故: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将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在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寓意: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成语典故《三顾茅庐》
典故: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答应出山相助。
寓意: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成语典故《望梅止渴》
典故:三国时期,曹操率领部队行军途中,士兵们口渴难耐。曹操为了鼓舞士气,指着前方说那里有一片梅林,梅子又酸又甜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口中生津,精神大振,加快了行军速度。
寓意: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成语典故《闻鸡起舞》
典故:东晋时期,祖逖和刘琨同为司州主簿,两人意气相投,立志为国效力。他们每天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刻苦习武。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报国之志。
寓意: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成语典故《毛遂自荐》
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跟随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救。在谈判中,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说服楚王出兵救赵。
寓意: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成语典故《完璧归赵》
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得到和氏璧,秦国想据为己有,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寓意: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成语典故《四面楚歌》
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让士兵们在夜里唱起了楚地的歌谣。项羽以为楚地已尽被刘邦占领,军心大乱。
寓意: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成语典故《破釜沉舟》
典故:秦朝末年,项羽率领楚军救援赵国。渡过漳水后,项羽下令把船凿沉,把锅打破,只带三天的干粮,表示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楚军士气大振,最终打败秦军。
寓意: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成语典故《指鹿为马》
典故:秦朝末年,赵高想篡夺皇位。他故意把一头鹿献给秦二世,说是一匹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问大臣们。大臣们有的沉默,有的说是马以迎合赵高,有的说是鹿被赵高治罪。从此,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寓意: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典故《悬梁刺股》
典故:东汉时期,有个叫孙敬的人,勤奋好学。他为了防止打瞌睡,用绳子把头发系在房梁上。战国时期,苏秦读书困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寓意:形容刻苦学习。
成语典故《凿壁偷光》
典故:西汉时期,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寓意: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成语典故《囊萤映雪》
典故: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夏天就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明读书;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寓意:比喻人勤奋好学。
成语典故《东施效颦》
典故: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心口痛,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同村的一个丑女东施看见了,觉得很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捂着胸口,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结果村里的富人看见她,紧闭家门而不出;穷人看见她,带着妻子儿女远远地跑开。
寓意: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
成语典故《滥竽充数》
典故: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南郭处士不会吹竽,也混在里面充数。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喜欢听独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寓意: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以次货充好货。
【成语典故(精选1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