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juzi.com

句子铺

杜甫《春望》原文、译文以及赏析

目录: 摘抄 2024-11-16 18:43:13 网络整理

《春望》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赏析:

- 背景方面:《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的至德二年(757 年)三月。当时杜甫被安史叛军俘获后带到长安,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之下创作了此诗。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一背景为理解《春望》的情感和主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内容理解方面:

-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凄凉、破败的氛围。国家沦陷,城池残破,然而山河依旧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里却荒草丛生。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突出了国家遭逢的巨大变故;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描绘出了战后的荒芜景象。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基调。

-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常有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美丽的花朵反而落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另一种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这两句诗巧妙地将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融合,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痛苦和哀伤,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燃烧了三个月,在战乱的年代,音信不通,亲人的安危时刻牵挂着诗人的心。这时,一封家书的价值简直胜过万两黄金。此句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持久,也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

-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因忧愁而不断搔抓头发,致使白发越来越稀疏,几乎都无法插上发簪了。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极度焦虑和痛苦,以及因忧国、伤时、思家而导致的身心疲惫。

- 艺术特色方面:

- 情景交融:整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通过对破败的长安城、花鸟的悲鸣、战火的连绵、家书的珍贵以及自己的衰老等景象和情感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对仗工整:诗歌在格律上对仗十分精巧,如“国破”对“城春”,“山河在”对“草木深”,“感时”对“恨别”,“花溅泪”对“鸟惊心”,“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等,不仅在形式上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也在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 沉郁顿挫:诗风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显著特点,《春望》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诗歌情感深沉凝重,表达上起伏跌宕,如从对国家破败的哀叹,到对亲人的思念,再到对自己衰老的感慨,层层递进,将诗人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春望》是杜甫的经典之作,通过对长安城在安史之乱后的破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杜甫《春望》原文、译文以及赏析】相关文章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精选10篇)

白居易的《长恨歌》古诗原文及翻译解释

我是小小讲解员(精选9篇作文)

曹操《观沧海》原诗翻译及赏析

我读懂了母爱(精选13篇作文)

做好事的作文(精选7篇)

展开全文∨

Copyright © 2013-2023 句子吧掌柜 版权所有 Power by 句子铺 | 鲁ICP备18046349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