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柳永的《雨霖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的主题是“宋词”,旨在让学生领略宋词的独特魅力,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离别词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词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为衬托,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因仕途失意、与恋人离别而产生的痛苦、伤感、眷恋和不舍之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在词的意境营造、情感表达、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堪称典范,对于学生学习和鉴赏宋词,提高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典诗词阅读基础,对词的基本形式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正处于情感丰富、思维活跃的时期,对于离别之情能够有一定的体会和感受。然而,由于生活阅历和文学积淀的限制,他们在深入理解词中复杂而细腻的情感、把握词的艺术特色以及体会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分析意象等方法,帮助他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词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柳永及其词作的风格特点,掌握词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
- 理解本词的内容,把握词中所描绘的离别场景和离别情绪,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来营造意境的。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 学习从意象、意境、情感等角度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词中的画面在脑海中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离别之苦和对恋人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中美好情感的感受能力,引发学生对人生离别的思考,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词中的意象及其所蕴含的情感,体会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如“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经典意象的分析。
- 感受词中离别情绪的层层递进,从“执手相看泪眼”的不舍到“此去经年”的愁苦,深入理解作者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2. 教学难点
- 领会本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理解词中虚写部分对拓展情感深度和广度的意义,如对别后想象的描写。
- 体会柳永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即善于用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理解其在词坛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在诵读中体会词的情感,感知词的意境。
2.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究词中的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合作中分享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拓宽思维视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设与词境相符的情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离别场景,增强情感体验,加深对词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一段表现离别的音乐视频片段,如《送别》,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氛围。然后提问学生:“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离别?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和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离别主题的经典词作——《雨霖铃》。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经历,重点强调他的仕途坎坷以及他在词坛的地位和影响。介绍本词的创作背景,即柳永离开汴京时与恋人的离别情景,让学生对作者和创作背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理解词中的情感奠定基础。
(三)初读感知(10 分钟)
1.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初步感受词的整体氛围。
2. 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思考: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离别画面?词中哪些词句最能打动你?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由朗读后,请几位学生朗读,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对词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同时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文本解读(25 分钟)
1. 上阕解读
- 引导学生逐句分析上阕,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达离别之情有什么作用?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理解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营造出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为下文的离别之情做了铺垫。
- 分析“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体会词人在离别时的矛盾心理,既有无尽的留恋,又不得不分离的无奈。
- 重点赏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让学生体会这一细节描写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离别时的悲伤和不舍,理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2. 下阕解读
- 让学生朗读下阕,思考: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进一步抒发离别之情的?
- 分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引导学生体会这几句中所蕴含的惆怅和孤寂,通过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意象的解读,感受词人前路茫茫的迷茫之感。
- 探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一抒情句的作用,理解作者将个人的离别之苦上升到普遍的人生感慨,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 详细解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经典名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几句会成为千古名句?它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所代表的离别、凄凉、孤独等情感内涵,体会作者通过意象组合所营造出的凄美意境,以及对恋人的深切思念和离别后的愁苦。
- 最后分析“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体会词人在别后漫长岁月中的孤独和痛苦,理解这种情感的持久性和深刻性。
在解读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总结本词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来表达情感、营造意境的。
(五)艺术特色总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全词,总结《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特色(自然流畅、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意象运用(典型意象的选取和组合)、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以及情感表达(情感真挚、细腻、深沉且层层递进),让学生对本词的艺术价值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六)拓展延伸(10 分钟)
1. 展示一些其他离别主题的诗词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让学生比较这些作品与《雨霖铃》在情感表达、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离别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离别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或者一段散文,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感受和理解。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七)课堂小结(4 分钟)
1.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词的内容、情感、艺术特色等,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强化学生的记忆。
2. 再次强调《雨霖铃》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柳永的其他词作以及更多的古典诗词,感受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八)布置作业(5 分钟)
1. 背诵并默写《雨霖铃》,加深对词的记忆和理解。
2. 选择本词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赏析短文,要求从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作业,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诵读、思考、讨论、创作等过程中深入理解词的内涵和艺术特色。然而,由于古典诗词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时仍会存在困惑,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创作水平可能参差不齐,在点评时要注重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特表达,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创作的兴趣。此外,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古典诗词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雨霖铃说课稿】相关文章